帮你快速找医生

40%耳机暗藏风险:使用不当,听力损伤不可逆!

2018年08月22日 858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40%耳机暗藏风险:使用不当,听力损伤不可逆!

央视财经
6-12 21:30
关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视频精彩内容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耳机,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音乐播放器等必备的配套产品。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东西,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便利的小工具。但就是这小小的耳机,在给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是严重的健康伤害。那么,耳机使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风险呢?
耳机使用不当致听力损伤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收诊的一位患者,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北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刘玉和介绍到,这个病人是一个18岁的一个小伙子,他来的时候主诉他的主要的原因也是耳鸣他就说觉得耳朵老有响,来了之后常规我们肯定要查一个听力,结果就发现这小伙子也是低频听力挺好的、中频听力也挺好,在4000和8000赫兹出现了一个听力的一个下降,这就是我们临床上典型的这种噪声性损害引起的听力下降。
听到“听力损伤”这个诊断结果,让这个年轻人非常意外。毕竟他还只有18岁,而且在他看来,自己平时也不太可能接触到“噪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名患者的听力损伤呢?


北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刘玉和:仔细一问,这个小伙子特别喜欢听音乐,而且是不分场合和地点,他随时随地都是会把耳机塞在他的耳朵里边,然后不管是在地铁里边、还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什么公共场所里边比较嘈杂的环境,他都把他那个耳机放在耳朵上听音乐。因为你知道在这样大的嘈杂的环境底下,声音比较大的环境底下,必须有再大一点的声音才能够听到音乐,所以我们推测是由于他长期戴耳机导致的他的听力的这种损害。
长时间大音量使用耳机 听力损伤不可逆
据专家介绍,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在我国,曾有机构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耳机的共有3819人,耳机使用率为99.8%,其中每天使用耳机2小时以上的,超过了800人,占比超过20%。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超过了1000人,所占比例接近30%。






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会对耳朵里的毛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对使用者的听力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北大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刘玉和:我们人在出生的时候,我们耳朵里的毛细胞的数量都是固定的,每一个耳朵里边的毛细胞大约就是一万二到一万五千个,这些毛细胞都没有增生的能力了,就你出生的时候多少个,你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成长过程当中,损失一个,那你就会少一个。所以如果那个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坏了,你这个耳朵的听力也就下降了,你也就是永久性的听力下降。
不达标率高 耳机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惊人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连续4年对媒体播放器、手机、平板电脑及配套耳机产品进行的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耳机类产品的强制性标准,风险监测参考欧盟的相关标准进行。
①耳机若低电压发出大音量 会损害听力
根据消费者日常使用耳机及相关产品的习惯,检测人员购买了单独的耳机、单独的音频播放器、播放器与耳机的成套产品分别进行了测试。
检测人员首先对备检产品中的所有耳机进行了检测,如果只要较低的电压就可以发出很大的音量,那么,这样的耳机产品造成听力损害的风险就会增加。
②接近40%耳机类产品监测中不达标


在这次进行的风险监测中,39批次耳机里,有接近40%的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还有很多是知名品牌的耳机产品。而对于那些销售时配备了耳机的成套播放器产品来说,最大声压级的测试是一个重要指标。工程师告诉记者,在检测过程中,如果耳机传出的最大音量超过100分贝,按照欧盟标准,产品就被判定为不符合要求。


国家电子信息产品质检中心工程师吴王震介绍,100分贝的声音就相当于平时家用音响开到最大音量,测试中一部手机的最大音量达到105分贝,“虽然它只大了5分贝,那这5分贝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105分贝足够让我们的耳朵产生疼痛”。
③声压超标 半数耳机类产品不合格


在连续4年的风险监测中,相关部门累计测试了手机及配套用耳机等成套产品86批次,其中有45批次产品最高声压级超标,不符合率高达51.2%。
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2016年,我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耳机需求量将超过7亿只,耳机市场的需求总量将可能超过12亿只,耳机及配套产品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可低估。
耳机产品伤害大 标准缺失很关键
我国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标准要求,是造成耳机及相关产品听力损伤风险较大的另一个原因。


测试发现,购买自欧盟的产品不合格率最低。以最大声压级检测项目为例,购自欧盟的样品不符合率只有三成左右,购买自美国的样品符合率超过了40%,而从我国市场上购买的样品不符合率最高,达到了55.6%。这是因为欧盟出台了严格的标准,而我国和美国都没有专门的标准约束。


在风险监测过程中工程师发现,购买自欧洲的手机等产品基本都加装了音量提示软件,而从我国的手机等产品绝大多数都没有类似的提示功能。
业内士人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推出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产品质量。同时,也建议广大生产企业积极跟进国际标准,提升产品安全性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