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春捂秋冻的“秋冻”,有什么讲究?

2018年09月12日 30029人阅读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暑去秋来,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适应寒冷的天气……

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该怎么冻?时下正值秋季,如何科学地冻一冻才健康呢?今天,微医君就来和你聊聊关于“秋冻”的那些讲究!

 

“秋冻”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谓“秋冻”,其实就是防寒锻炼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秋冻”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体抗御寒冷的机能更加稳固,激发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特别是在古代,没有时尚保暖的羽绒服,更没有四季如春的空调,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通过少穿衣服来适应环境温度,以便在更冷的冬天好受一些……

相反,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但是,少穿点衣服的作用很有限,特别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病原体很容易滋生,因此,秋冻也有讲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秋冻”的那些讲究

“秋冻”并非人人适合,就算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因此,“秋冻”要讲究科学!

1、南北方“秋冻”要区别对待

我国南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亦有所差异。

南方秋凉来得迟,早晚温差不大,甚至入冬也不是特别寒冷,因此可以延长“秋冻”的时间,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

而北方却说冷就冷,昼夜温差大,因此千万别盲目去“冻”。到了晚 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变化快,身体遇冷的调节能力开始下降,如果还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这时就要随时增加衣服,以身体不觉得冷为宜。

2、以下5类人群不宜“秋冻”

●呼吸道疾病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者,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心脑血管疾病者

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温差大,血管收缩,加重负担,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关节炎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另外,微医君提醒,老年人小孩抵抗力差,不可“秋冻”,就算是体格健康的人群,“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还是要做好保暖工作,顺应自然变化,不可盲目“秋冻”。

3、切记4部位“冻不得”

●脚部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所以人们常说“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入秋后,应注意脚部保暖。

●腹部

腹部保暖至关重要,特别是肚脐周围。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所以要防止脐部着凉。

●肩部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