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孩喜欢一个人玩,不喜欢说话,是自闭症吗?

2021年06月15日 95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很罕见吗?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或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



自闭症患儿常伴有感知觉、认知和情绪等异常。自闭症并非罕见病。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包括了典型的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近二十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估计目前的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自闭症?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同时伴有狭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症状在儿童早期即初现端倪,很多孩子可能表现出能力的倒退,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耍,不合群。

自闭症在2-3岁即可明确诊断。

由于该病的预后与干预早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早期识别和筛查。自闭症可以通过“五不”行为来早期识别。



1、不(少)看:患儿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少,更多的关注物品而非人。

2、不(少)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没有反应或反应不敏感。与他人共同关注某一个物体的机会少,模仿他人的行为较少。

3、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12月龄还不会用手指着物品表达到需求或分享兴趣。不会主动再见,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拒绝。

4、不(少)语:多数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落后。开口晚,即使已经开口说单词,语言也往往缺乏意义和指向。

5、不当:行为不当是指由于存在感知觉异常,患儿常常兴趣狭窄,如过度关注物品的细节,而影响其发展功能性或假扮性游戏的能力。孤独症患儿常常刻板的重复转动汽车轮子,或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或持续嗅闻物品等,影响对玩具正常的功能性使用。语言不当是指机械性的模仿和重复他人的语言,语言表达没有意义和指向,他人难以听懂,以至于难以用于交流,无法维持与他人的正常对话。



关于自闭症的误区有哪些?


1、有些家长在孩子确诊自闭症后,会认为是由于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造成的。其实,自闭症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家长无需过度自责。为了预防自闭症,建议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多跟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游戏中增加互动和交流,尽量避免让孩子一个人过多的观看手机电视、使用点读笔等。



2、有些自闭症孩子会发展出一些超常技能,而被人们误认为是天才。

其实并不是每个自闭症孩子都会成为天才,之所以发展出超常技能,我们又称为“孤岛”才能,一方面是患儿在脑发育方面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患儿对某样活动有狭窄的兴趣,将注意力局限于这个方面,训练出超常的技能。而这些超常技能通常与机械记忆、操作等有关系。





孩子得了自闭症,家长该怎么办?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康复手段的进步,自闭症不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自闭症干预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后取决于认知水平、干预早晚以及强度。家长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定康复的信心。

1、在治疗之初,家长一定要科学认识自闭症,首先搞清楚“自闭症”不等同于“不讲话”,干预目标重在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而非开口讲话。因此,培养前语言(即非言语沟通)能力,包括眼神交流、共同关注、表情、手势和肢体语言等,学习情绪的理解和表达,比教开口讲话还要重要。

2、定期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顺应孩子的能力,制定合适的干预目标和计划,为孩子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循序渐进的发展社交技能。

3、在医生指导下将自闭症的干预融入家庭,这样才能实现高强度的治疗。

4、语言训练要注意功能性使用的重要性,因此要在生活场景中教讲话,而不要依赖点读笔。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反馈并欣赏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家庭干预的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