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30岁健身网红动脉瘤破裂离世,专家提醒:该“瘤”非肿瘤却十分凶险!

2023年10月25日 331人阅读

  《上观新闻》2023年7月4日报道,当地时间7月1日,被国内网友称为“拉丝哥”的德国健身网红Jo Linder因突发性动脉瘤离世,年仅30岁。

  据Metro报道,Jo Lindner在倒下并失去意识之前曾抱怨过颈部疼痛,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出他患有动脉瘤,这是一种血管中的隆起,可能会破裂并导致脑出血。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但他们无法挽救 Jo Lindner 的生命,他最终在女友的怀里死去。

  而历史上,死于颅内动脉瘤的名人也不在少数,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大脑中动脉瘤)、美国的罗斯福(基底动脉瘤)、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前交通动脉瘤),他们先后死于脑出血,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神经内科4A病区主任席刚明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它类似于汽车轮胎,薄弱处慢慢鼓出来的小包。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急剧、致残致死率高,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 席刚明教授在阅片,分析病情

  颅内动脉瘤,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席刚明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多数是先天发生的,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占整个颅内动脉瘤的80%~90%。当然这个薄弱点还与血管本身的病理状态有关,如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等。

  据《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数据,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高达7.0%。

  而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大约为30~40%。更严重的是,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大约有40~60%的病人会在动脉瘤出血后的一个月内再次发生破裂,而第二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约为60~80%。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

  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颅内动脉瘤如果体积较小,没有破裂,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

  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

  当瘤体的血管壁非常薄时,可能会发生渗血,此时患者会出现头痛,感觉头痛欲裂,痛不欲生。

  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失去意识甚至休克,如果就医不及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哪些患者需要“拆弹”?

  席刚明教授表示,针对无症状动脉瘤患者,存在远期出血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则后果较严重。因此,是否进行干预性处理,还需临床综合考虑。对于非破裂性动脉瘤,如有颅神经麻痹等压迫症状则应限期手术,如无症状则可择期手术或保守观察。目前,国内对无症状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基本达成共识。一般来说,直径<5毫米、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观察,随访手段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术(CTA)等无创性检查。

  对于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就应急诊处理——患者家属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并且要就近去设有卒中中心且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建议积极手术:直径≥5毫米的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手术治疗预期风险和难度不大;直径<5毫米的动脉瘤,应根据其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推荐积极干预:动脉瘤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患者预期寿命>10年,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随访观察期间,动脉瘤有增大趋势的患者也应考虑干预治疗。

  动脉瘤手术治疗: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

  席刚明教授表示介绍,针对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开颅手术是在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栓塞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如果路经许可,也可以经过左右手腕部的桡动脉穿刺实施介入手术,将很细的导管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同样达到治疗效果,防止出血。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指出,动脉瘤一旦破裂应尽早手术治疗;关于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不论动脉瘤的大小,只要引起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都应积极手术治疗。

▲ 席刚明教授正在行介入手术

  动脉瘤如何防范:人到中年 要定期筛查动脉瘤

  很多人自我安慰:自己坚持健身,每年都体检,指标都正常,可为何对动脉瘤破裂会“防不胜防”?

  近年来,动脉瘤的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很多人其实长了颅内动脉瘤自己却不知道,因为动脉瘤很多是无症状的,如果不破裂,一般没有什么症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可以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只是因为先天发育的缺陷。

  但是目前国内脑部健康检查并不在常规体检之列。常规体检项目,更多的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血压、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颈部血管超声;更加深度的内容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MR平扫。

  目前的常规体检,对于发现头部病变,尤其是颅内动脉瘤,意义不大。头颅CT/MR平扫只能发现比较大的动脉瘤,而对更常见的中等动脉瘤检出率几乎为零。

  其实颅内动脉瘤可以通过脑血管CTA、MRA和DSA等血管成像技术来发现。

  虽然DSA是动脉瘤确诊的金标准,但是CTA和MRA是无创性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更为合理。CTA对于直径10mm以上的动脉瘤敏感率达100%,直径4-9mm敏感率93%,3mm以下敏感率61%;MRA血管成像敏感率略低,增强MRA更佳,而有创DSA的敏感性最高。

  如果头颅CTA/MRA有疑问,可以考虑行全脑DSA术,以确定诊断。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是脑血管病精准诊断的金标准,但DSA一般不用于体检,而用于最后的确诊和介入治疗。

  席刚明教授提醒,人到中年要记住:每3~5年记得做个头颈CTA/头颅MRA。这项检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瘤患病率增加,一次筛查未发现动脉瘤不代表此后不发生动脉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