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谚语蕴含养生大智慧

2017年11月17日 1278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谚语、俗语,大多是前人在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也包含很多中医养生的方法。其中,有些做法仍适用于当下,但有些已不合时宜。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节,气温反复无常,体弱人群一时难以适应,疾病丛生。专家指出,眼下正是秋季养生的关键时刻,下面就让我们从常见谚语、俗语中学习科学的保健方法。


  秋收
  1.秋天宜收不宜散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姚世明说,这句谚语正好应了中医的“秋收冬藏”。“收”的关键是收敛肺气。润肺养肺,要少辛多酸。建议:①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萝卜、冬瓜、山药、莲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炖梨、百合炖梨、银耳莲子汤、冰糖燕窝、冬瓜炖鸭等食物,能有效缓解咽干、咳嗽、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②房事也应有所减少,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养阴精。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人体阳气以外发为主;秋冬时节,要注意阳气的收与藏。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胡爱萍教授建议:①秋季运动要以静为主,可打打太极、跳跳舞、散散步等。②要延长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很有必要。③太子参(一般煲汤用,用量为3克/人)是非常好的养阴食物。


  秋食
  3.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说,茄子营养丰富,但“饿死郎中爷”太夸张。中医认为,茄子有清热、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等。茄子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并减少老年斑;能防血压升高、调节胆固醇,建议一年四季都吃。


  4.秋瓜坏肚  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力指出,秋天西瓜、甜瓜等阴寒性质的瓜类水果要少吃(老人、小孩及胃肠功能不好的尤其要注意),只要不过量,不会损害健康。


  5.秋不食姜  张湖德指出,姜是长寿食物,一年四季都要不离姜,但夏季更要多吃。秋季将姜、葱、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不大。


  秋补
  6.秋贴肉膘  立秋后,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其中首选吃肉。张湖德认为,此时不宜以羊肉、牛肉、狗肉等肉类进补,但兔肉、鹅肉、鱼类(除鱿鱼外,因为鱿鱼胆固醇含量高)都比较推荐。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孙万森表示,除了肉类,建议多喝薏米粥、白扁豆粥、山药粥等。


  7.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颖建议:①身体较胖、血脂高的人适当食用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鸭肉、鲫鱼、鲤鱼等;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乌鸡或土鸡炖汤,以补充体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羊肉。②新鲜水果和蔬菜要结合身体需要:如若存在视力问题,如老花眼、眼睛干涩等,多吃橙黄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若牙龈常出血,多食用猕猴桃、脆冬枣、大白菜等;健康人群首选当地时令水果蔬菜,同时保证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8.四季脾旺不受邪  张湖德说,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进补前要先调理脾胃,不妨多吃点绿豆、扁豆、薏米等。


  国家名老中医、成都呼吸疾病专家张勇教授推荐“强肺健脾”药膳方:百合、山药、莲米、薏仁各30克,麦冬、大枣各10克,冰糖少许,可煎服少量频饮,也可作熬粥用,老幼皆宜。
  秋炼
  9.秋日登高望远  “提倡秋季旅游,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登山望远。”张湖德说,老年人适合爬行一些山势平缓、海拔不高的小山,量力而行。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骨关节炎、骨质严重疏松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想登高,建议坐索道上山。


  秋冻
  10.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教授孙伟指出,这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思想。①秋冻应遵循“昼薄夜厚”的原则。气温明显下降后,最好在起床时就添加衣物;气温回升时,减衣服更须在早上起床时进行。②患胃肠病、关节病、老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外周动脉供血障碍及没有稳定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等,最好不“秋冻”。这一人群晨起后,不宜单衣做室外运动;晚上,窗户不宜全开,尤其住高层者;最好穿棉袜入睡。


  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蛟河中医院中医师赵治国说,只有气温在15-25℃时才适合秋冻,建议有类风湿、关节炎及年老体虚的北方老人现在开始给鞋子垫上棉垫,穿上棉秋裤,南方老人也可以垫上棉鞋垫。


  11.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伟说,这表示要注重足部的保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李定文教授说,用生姜、艾叶、威灵仙、木瓜、杜仲、延胡索、牛膝、桑寄生、陈皮、川芎各5克,煮水泡脚,可温阳理气、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12.秋风起兮百病生  张湖德说,秋天百病易生正是源于秋风起矣。因此,尤其是深秋接近立冬时,起风时及时躲避,出门前做好保暖,晚秋出门最好戴条围巾。


  秋燥
  13.燥邪伤人,耗人津液  燥邪伤津,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燥、两目干涩等症状。天津市南开医院中医博士孟凡征介绍,秋燥有分别,中秋节前属温燥,中秋节后为凉燥。建议温燥时饮用桑杏汤,凉燥服用杏苏散。①桑杏汤: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或只用桑叶7片和杏仁(干杏仁)6-8粒,水煎服。②杏苏散:苏叶、橘皮、桔梗、枳壳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秋乏
  14.春困秋乏夏打盹  入秋后,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疲惫倦怠,睡意连绵,这被称为“秋乏”。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四科主任何秋建议:①调整生活起居;②对于体质虚弱、年老多病者,一时“秋乏”不能解除,可适当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③如果晚上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白天还常打瞌睡,可能是某些疾病“作祟”,最好去医院排查脑血管病、心脏病、甲减等疾病。


  秋愁
  15.秋风秋雨愁煞人  老年人、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科医师倪开济建议:①情绪不宜像夏天那样张扬,而应宁心安神,静心养气。②多进行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