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复发性流产的诊治策略与思考

2018年07月23日 463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自然流产是妇科常见疾病,在我国,自然妊娠获得流产率为10-15%,IVF-ET获得妊娠者,发生流产的几率更高。连续发生≥3次的自然流产,称为复发性流产(RSA,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梅泉

复发性流产是临床常见的生殖问题。连续发生2-3次流产后,再次妊娠的流产率显著上升。此外,由于辅助生育技术的广泛开展,IVF-ET获得妊娠后发生胚胎停止发育、生化妊娠的情况亦增加,更引起医师与患者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诊治复发性流产?是临床热点问题。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夫妇双方,与生殖细胞、子宫环境、胚胎着床与发育、内分泌与免疫调节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发生流产后,需要从遗传、子宫形态、黄体支持、母胎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查找原因。而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未发现明确的流产因素。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筛查

复发性流产原因复杂。临床上许多发生多次流产的夫妇,会存在不止一种因素,也有一些患者经多方检查仍未发现异常,属于“不明原因”的流产。

    1、遗传因素:夫妇双方染色体和胚胎染色体检查,地域性高发遗传性疾病,如G6PD(蚕豆病)和地中海贫血;

2、生殖细胞:男性精液分析和女性卵泡监测;

3、子宫因素:子宫纵膈、双子宫、单角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病等;

4、内分泌因素:黄体功能、甲状腺功能、其他相关激素,如垂体泌乳素、胰岛素等;

5、致畸因素: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II型、微小病毒B19等;

    6、免疫因素:封闭抗体、TH1/TH2细胞因子、血型抗体、自身抗体(ACA、AOAb、ANA等)

    7、凝血因素:D-二聚体、血小板凝集、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等。

在诸多因素中,应注重胚胎质量和子宫环境,以及妊娠期内分泌与免疫调节。

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对于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分为孕前治疗与孕后安胎两个阶段。患者在反复流产后,首先需要筛查流产的原因,并针对相关病因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孕前治疗需要3-6个月,此期应采取避孕措施。若男方精液指标异常,如精子前向运动的比例过低、畸形率过高、或DNA碎片过多,亦应同时进行诊治。若发现染色体异常(平衡易位、断裂等)、夫妇双方携带相同的遗传病基因(如同型地中海贫血),则需要做遗传咨询。

西医治疗

以往的《妇产科学》教科书认为流产是一种自然淘汰的结果,故不主张保胎。近30年来,对于母胎免疫调节的研究成为热点。对胚胎染色体的检测亦受到重视,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并未达到预估那么高。因此,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的安胎治疗逐渐被业界接受。

1、内分泌治疗:针对黄体功能不全而进行黄体支持是安胎的基本措施。尤其是通过辅助生育技术获得妊娠,又有过自然流产者,往往采用双管齐下甚至三管齐下的方法,口服地屈孕酮或微粒化黄体酮,肌注黄体酮,阴道用孕酮片。且肌注的用量趋大。若甲状腺功能低下,则使用左甲状腺素片(优甲乐);妊娠糖尿病则首选短效胰岛素治疗。

2、免疫治疗:针对封闭抗体缺乏,通常在孕前进行白细胞免疫治疗。采用配偶或献血者白细胞进行多点皮下注射,一般是每隔3-4周做一次,孕后再进行加强免疫。治疗前必须对献血者进行体检,排除HIV阳性、梅毒、肝炎病毒携带等情况,方可采血分离白细胞给患者治疗。不能进行主动免疫治疗者,亦可在早孕阶段采用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孕前可采用皮质激素治疗。

3、抗凝治疗:针对血栓前状态,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

思考与对策

近年来,诊治手段的进步确实为不少多次流产的夫妇解决了生育问题。然而,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会存在“偏见”,或存在“喜新忘旧”的倾向。在开展新技术、推广新治法的驱动下,忽略基本的因素,舍本求末。让病人做了大量的检查、治疗,却未必获得再次妊娠的成功。而大量使用黄体酮,甚至引起注射部分发生硬结、脓肿;连续使用低分子肝素,亦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