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不要再让眼睛“欺骗”了你

2018年08月27日 833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说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单听别人说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己“亲眼看见了”才能够相信。然而,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医生如果把这样的生活经验应用到临床,有些时候就很可能出现误诊情况。

 

前几天快下班了,我突然接到王女士打来的电话:她说自己腰部不适快两年了,去年曾经做了腰椎核磁共振检查,当时着急,没有等报告出来就先取出片子去找临床医生看。一位临床医生看完片子后说:“在第四腰椎椎体上长了一个血管瘤,建议每年复查一次,如果病灶增大的话就要考虑手术”。


王女士不放心,又找了另外一位医生看,结果还是一样。对于磁共振诊断报告,王女士压根就没有再回去取。她心想,临床医生都看过了,报告看不看关系不大。 (见下图蓝箭所示处)

一年来,王女士被这个“该死的腰椎血管瘤”折磨得心神不宁,经常为“该不该做手术”而失眠多梦。

 

最近王女士又做了一次磁共振检查,医生说从片子上看病灶大小没有变化,继续观察吧。但是王女士还是放心不下,打电话咨询我如何能够将片子拷贝下来,从网上发到别的医院再给看看。

 

我让王女士把所有检查过的片子都带过来,详细询问了病史,认真把所有的片子看了一遍,发现在她的第四腰椎椎体上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但是,在另外一张片子上,变换了扫描参数后扫描,在腰椎同样的部位却“什么也看不到”。(如下图右边第一幅图所示) 

原来,腰椎椎体那个“类圆形的影子”,根本就不是什么血管瘤,而是腰椎红骨髓和黄骨髓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假肿瘤”征象。

 

对于鉴别“真假肿瘤”,磁共振检查有其“杀手锏”,只要在检查的过程中,变换一下扫描参数,再加做一个特殊的检查序列,叫做“脂肪抑制序列”,就能够很容易把二者区鉴别开来。

 

事实上,第一次检查的时候就已经做了这个序列,只是因为没有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罢了。


我把诊断结果告诉王女士之后,她如释重负,很后悔当初没有尊重影像科医生的意见,一年来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温 馨 提 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技科室的检查设备、技术、诊断水平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影像科医生是疾病早期诊断的“侦察兵”,是精准治疗的“狙击手”。

 

然而象王女士这样的患者、家属,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时候还没有等影像检查做完, 家属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先取出片子让临床大夫看看,很少有病人家属要求:“大夫,您慢慢看,仔细看”。 在一些患者的心目中,影像科就像是一个“照相馆”,只管“拍片子”,诊断看病是临床医生的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1.“术业有专攻”:影像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了,检查诊断越来越精准,这为临床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然而,“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如果知识更新不及时,对日益更新的影像检查设备的掌握都有困难。作为临床医生,他们面对的日常医疗工作纷繁复杂,压力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接受系统的、规范化的影像知识培训 。

 

比如核磁共振检查,针对每个部位、每种疾病的检查方法都不尽相同;对每个部位检查序列的意义更是“一言难尽”;如果没有扎实的影像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想要阅读好一份影像片很困难,正所谓“各行如隔山”。这一点从王女士腰痛的就医过程可见一斑。

 

2.现在影像检查的原始图像非常多,多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有时候一个人的检查图像有几百幅,甚至上千幅。患者手中拿到的片子仅仅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或者是经过压缩处理过的。

 

然而,现在影像科医生写报告,不是看着片子来写,而是在工作站上浏览图像,这样随时可以图像进行后处理、变换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等等。对于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或者对一些小病灶的显示,如果仅仅看看片子,是无法作出正确诊断的,甚至有时候还可能遗漏病变。所以影像诊断报告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3.有些人图方便 ,经常在手机上发一些照片来让专家会诊。由于图片质量不能保证,重要的技术参数不能调整,直接限制了医生的诊断,应当尽量避免 。确需会诊,至少要提供完整的检查资料。

 

4.影像科医生与临床医生是一对好兄弟,好帮手。就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只是分工不同,侧重点有别,但是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再加上患者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目的 。

    浏览更多科普文章,请关注《百姓就医咨询》公众号,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