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风湿闰月说 | 尿酸降了为何痛风依旧反复发作?一文揭开“溶晶痛”的秘密

2023年10月25日 2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一旦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那么痛风就不会发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尽管血尿酸的降低可以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但在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痛风反复发作的情况并非少见,这究竟是为何呢?
接下来,就让黄闰月医生带领大家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揭开其中的“溶晶痛”之谜。
什么是“溶晶痛”?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浓度通常会高于普通人,但平时血液、组织液中的游离血尿酸以及沉积在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尿酸盐结晶其实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降尿酸药物使用后,如果尿酸降得“太狠”,这种动态平衡会被打破。此时,关节滑囊液、组织液中的血尿酸也会降低,导致附着在关节处的尿酸盐结晶表面溶解。
然而,当尿酸盐结晶溶解后,会释放出大量针尖状的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的二次发作。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尿酸下降过快所引起的痛风反复发作,被称为“溶晶痛”,是痛风患者在降尿酸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
据统计,自行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过程中,溶晶痛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
“溶晶痛”的临床特点
1)“溶晶痛”通常在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后血尿酸水平骤然下降的时候出现,尤其是在开始降尿酸治疗的头6个月内;
2)“溶晶痛”的发作次数和频率会比常规的痛风急性发作要频繁一些,但是疼痛的程度相对较轻。随着尿酸盐结晶逐渐溶解,发作的次数也会逐渐减少;
3)如果出现了“溶晶痛”,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秋水仙碱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其发作;
4)随着“溶晶痛”发作次数的减少和发作频率的逐渐降低,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关节镜检查,我们可以发现关节处尿酸盐结晶沉积的体积明显减少。
如何避免“溶晶痛”
既然“溶晶痛”是痛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以下五种措施值得重视:
1)在开始降尿酸治疗时,我们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避免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的药物。
例如,别嘌醇的剂量一天不应超过100mg,非布司他的剂量一天不应超过20mg,苯溴马隆的剂量一天不应超过25mg。降尿酸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还需结合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再由医生评估后决定,不可擅自停药、换药或者加量。
2)我们不应该因为降尿酸的速度过慢而嫌弃药物剂量太小。一旦开始降尿酸治疗后,发现血尿酸明显下降,需要每月定期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药物剂量,这样也可以避免“溶晶痛”的出现。
3)在开始降尿酸治疗的前两周就开始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主要以每日0.5~1.0mg的秋水仙碱为主,也可以使用小剂量的非甾体抗炎药。相关的抗炎镇痛药物预防用药需要使用3~6个月,具体的时间可以根据尿酸盐结晶溶解的情况来定,停药的时间可以在这个期间内。
4)晨尿PH<5或合并尿酸性肾结石的患者,应在降尿酸的同时适当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并定期监测尿PH,降低肾结石的发生率。
5)患者应该规律地服用降尿酸药物,避免间断。只有持续进行降尿酸治疗,才能使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从而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此外,根据个人的具体症状和病情进行个性化处理,如果单纯使用西药效果不佳,可以考虑配合中药护肾健脾。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许多慢性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溶晶痛”也不例外。
其中,黄闰月医生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痛风,能达到益气祛湿、健脾护肾的作用,有助于控制尿酸到达目标值,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黄闰月医生小贴士
“溶晶痛”是痛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并非无法避免。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就可以减少“溶晶痛”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控制痛风病情。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