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

2018年08月17日 96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DA)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也是一种血管退行性病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发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越来越多。
    具统计显示美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有一千两百万患者。40~50岁的男性每年新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为0.3%,75岁以上老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增致1%。澳大利亚的一项人群普查结果显示,65~69岁的男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为10.6%,而75—79岁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高达23.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性作用的过程。动脉壁内皮细胞受损、功能改变、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脂肪斑变成纤维斑块,血小板聚集,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原因与下肢动脉承受血液的压力大,动脉内膜受内外损伤的机会比较多有关。下肢动脉易发病部位是: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疾病特点常表现为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呈节段性局限于动脉分叉处,累及一侧或双侧下肢动脉,上肢很少累及。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变相对特殊,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受累多见,而血管壁粥样硬化改变不明显,病变远端的动脉是否有流出通道通常为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及介入手术治疗的关键。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而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发绀、趾端溃疡、坏疽等。如合并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因素,一些下肢动脉供血已经严重不足的患者,其临床症状较轻甚至缺乏。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检测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测定,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检查,影像诊断方法主要包括DSA、下肢动脉彩超、CTA和MRA等。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侧副循环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内科治疗主要为降压、降脂、控制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仅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外科手术采用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的方法,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以及糖尿病的患者。新兴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疗=不用开刀的手术,它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危险小、损伤轻、恢复快、效果好,可以重复操作等优点,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已经逐步替代传统的搭桥手术。
    中医特色治疗是周围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均提出:脱疽、坏疽、脉管病等,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早期的认识和治疗方案。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阴寒客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根据这一原则采用益气行血,搜风祛寒,活血通络,散结止痛,清热解毒的办法和中草药熏洗特色疗法可以温阳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能使肢体发热,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改变活恢复,并有清洁伤面,局部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展开多学科联合攻关治疗,运用现代诊断技术,通过内科治疗与外科介入手术相结合、传统中医中药外治与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病因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解除广大病人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