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大河报》:“微博问诊”,不出家门就看病?

2019年11月27日 80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专家称:这只能是具体诊疗行为的“准备”,看病还得见医生


      □记者 林辉

 

      阅读提示 | “看病”不去医院排队,只要上微博,向医生咨询,一样能解决自己的某些问题。如今,“微博问诊”正受到众多网友的青睐。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陈小兵

      尽管“微博问诊”为医疗工作者与公众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渠道,不过,医生表示,“微博问诊”仅供参考,并不能代替门诊,真正需要用药还得与医生面对面地交流。此外,“微博问诊”的水平良莠不齐,尚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也使“微博问诊”充满了未知数。

 

事例  热心网友微博求医


      郑州李记卤肉刀削面馆老板李刚,因“爱心一碗面”的故事,引发全国多家权威媒体关注。近日,李刚因手术部位发现拳头大小新肿块再次入院,但无法手术,只能想办法减缓疼痛。


      多名热心网友通过微博向省内外的著名肿瘤专家求助,郑州的“@肿瘤专家陈小兵”也通过微博向李刚提出了治疗意见。


      “目前李刚的癌痛治疗,建议还是以规范化口服镇痛药物为首选,至于好心人赠送的外用膏药,因为成分不明,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肿瘤专家陈小兵”在新浪微博上回答热心网友时说,李刚的治疗首先要给予“规范化个体化适度治疗”,以“带瘤生存,人瘤共存”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消灭肿瘤,“人活下来才是硬道理”。此外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关爱和支持很重要,但请不要过度,不然会给治疗小组太大压力。李刚自身的抗癌正能量也很重要。


       “@肿瘤专家陈小兵”的主人是知名肿瘤专家、郑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挂职)、河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小兵博士。2009年11月,他开通了微博,刚开始,经常分享一些好文章。慢慢地,随着粉丝的增加,这个交流平台也更广泛,很多患者开始在微博上咨询一些关于肿瘤的常识。


       谈起“微博问诊”,已经拥有上万名粉丝的陈小兵说,有了微博后,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用手机刷微博,看看粉丝的留言,解答咨询。

 

调查 ①  互联网时代,“看医生”的新渠道


       “11个月宝宝最近晚上睡觉会磨牙,请问是不是肚子里有虫啊?请问要怎样治疗呢?”


       “我家宝宝2个月大,最近喉咙里好像有痰,偶尔干咳几声,还伴有干呕,吐奶,有泡沫口水!请问需要药物治疗吗?”


  ……


      记者浏览了部分网友给医生微博的留言,发现不少是询问各种病症,医生们也耐心地给予解答,指明就诊方向。不过,也有些医生根据网友提供的资料,直接给出了具体的用药方法。


      记者随机采访一些网友,发现他们中至少三成以上的人有过在微博上问诊的经历,这些人的年龄多在20~40岁,在他们看来,“微博问诊”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求医问药的一个新渠道。


      “如果身体感觉不舒服,既不确定是否要花费精力去医院,又没有医生朋友,这时,有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免费’给你指导,肯定是个不错的办法。”网友“Crstal”说,通过网络,病人可以全天候、跨空间咨询医生,不再为找不到名医而犯愁。


      记者在新浪、腾讯、搜狐等微博站点看到,医生的微博账号颇多,多数实名认证且粉丝人数不少,如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秀兰、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北京急救中心医生贾大成等业界知名人士。


       “微博问诊”之所以受热捧,陈小兵认为,这与现在三甲医院“看病难”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


       “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患者异地就诊就有很大难度,一是挂号难,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济成本。”陈小兵说,通过网上咨询,患者可以在就诊前预先向医生咨询就诊注意事项、医生出诊时间等问题,帮助患者顺利就诊,“一方面可以提高医生效率,缓解门诊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节省成本”。


      陈小兵表示,如今微博普及,作为医务人员,要学会利用这个快捷平台,多给患者提供便捷服务,例如提供网上咨询、开通微博挂号等。

 

调查 ②  医生微博,“求真相”的新平台


      如果你是微博达人,恐怕很难避开微博中健康科普信息的浸染。不过,这些健康信息孰真孰假,让众多网友“傻傻地看不清楚”。好在,有医生微博的存在。


      记者在各大微博平台看到,除了“问诊”外,很多医疗专业人员的微博也成了“求真相”的平台,一些负责任的“微博医生”也主动挺身而出向“伪科普”宣战。


       “作为一个烧伤医生,我想我对皮肤和胶原的了解比绝大部分人都多。我可以负责地说:所有口服的胶原保健品,全部是骗人的,无论他宣传的疗效是什么。”一不小心,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的主治医师“@烧伤超人阿宝”成了微博名人。


      在这条微博中,“烧伤医生”和“负责任”这两个关键词,似乎是它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烧伤超人阿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百姓的心目中,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生化学家,好像总不如医生说句话显得更有影响力。”


      与书籍、电视、讲座等传统科普形式不同,“快餐化”阅读的微博平台显示出自身的科普优势——科学工作者和受众都不会有压力,无须占用彼此太多时间。


       “很多的知识,其实并不需要搞得那么复杂,简单几句话讲清楚道理就可以。”@烧伤超人阿宝认为,微博科普的性价比极高,但中国的微博科普仍处于一个极糟糕的局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科普工作者比例很小。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谭先杰(新浪微博“@协和谭先杰”)表示,医学知识的普及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微博传递的信息呈碎片化、分散化、省略化、速食化,人们获取医学科普知识如觅街头小摊般便捷。不过,医生在进行微博医学科普时需要首先替信任自己的患者保密,其次才是对大众科普。

 

提醒:用药还需与医生面对面


      在“微博问诊”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仅凭140个字就能了解患者病情并提供专业指导,不切实际吧?!


      “‘微博问诊’肯定不能代替到医院面诊,即便是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也必须通过对患者本人的检查后才能确诊,单凭患者在微博上的简单描述,是难以下定论的。”陈小兵说,虽然有的患者上传了一些疾病资料,但他在网上只提供患者疾病的初步咨询意见,并不会涉及开具处方等行为,真正需要用药还得与医生面对面地交流。


      在采访中,多数医生表示,在网上叫医生提供诊疗处方是不可取的,这样既是对患者不负责,也容易误诊。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过分相信“微博问诊”存在风险,有的所谓“专家”身份真假难辨,一些假医生、医托、药品推销者等,也会假冒医护人员开微博。


       “‘微博问诊’是否靠谱,关键要看医生是否有水平,是否负责任并清醒地认识到微博的局限性。”陈小兵说,网友应该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不可偏信一词,毕竟医生没见到患者本人,而微博的表达比较碎片化,无法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因此,“微博问诊”仅供参考,并不能代替门诊。

 

说法:缺法律规范或有隐患


      “目前,对于‘微博问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家昱说,原卫生部在2009年颁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咨询,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但却没有对网上诊疗的行为做出具体要求和限制。


      “但是,从客观负责的角度出发,微博问诊只应解决基本就诊方向不明的问题,其目的是基于患者的主观陈述进行咨询,只能是具体诊疗行为的前置程序,绝对不能代替正规诊疗。如果发生了诊疗行为,不仅是医生对患者的不负责任,也是患者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马家昱说,医生在各医院坐诊都有执业资格注册,都有实体的执业场所,即使现在的多点执业,也有“执业场所”的规定。而“微博诊疗”的执业场所却是虚拟的网络,不是经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执业场所,这就使得医患双方对对方的真实情况均缺乏基本且必要的了解。因此“微博诊疗”一旦发生不良后果,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患者很难按照医疗事故的认定程序来保障自身权益。


      马家昱说,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微博寻医问药只能是一种多方获得医疗信息的手段,但是一定要避开可能存在的陷阱,尽量向经过实名认证的加“V”的医生微博咨询,在得到专业指导后一定要再到正规医院就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