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风湿闰月说 | 天使还是魔鬼,别嘌醇在抗痛风治疗中的"双重角色"

2023年09月19日 2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痛风,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如今却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对于痛风患者们来说,抗痛风药物是他们生活中的“天使”,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然而,这些药物有时候也像“魔鬼”,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困扰和副作用。
今天,就让黄闰月医生来和大家聊聊抗痛风药物中的其中一种——别嘌醇的“双重角色”。
别嘌醇的“天使”面孔
别嘌醇,作为一种经典的抗痛风药物,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在 2020 年 ACR 的痛风治疗指南中,别嘌醇被作为一线降尿酸药物推荐。
它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减少尿酸(UA)合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减轻痛风症状。对于那些因尿酸代谢紊乱而引发的痛风患者来说,别嘌醇无疑是一款“天使”般的药物。
许多患者在服用别嘌醇后,血尿酸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减轻。这使得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享受健康的幸福时光。
别嘌醇的“魔鬼”阴影
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别嘌醇也有它的“魔鬼”面。尽管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适当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
部分患者在服用别嘌醇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这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停止使用该药物。
2)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3)肝功能异常
长期大量使用别嘌醇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
4)肾功能异常
别嘌醇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肾功能异常,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损伤等。
遗传因素在“作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别嘌醇在“天使”和“魔鬼”之间来回切换?
研究发现,HLA-B*5801基因与别嘌醇引发的超敏反应呈现很强的相关性。而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汉族人群携带该基因型的频率为 10%~20%,占比较高。因此,亚裔人群在使用别嘌醇之前应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若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别嘌醇。
中医如何看待痛风?
在对痛风这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当中,我国传统中医有着显著优势,不仅治疗过程安全,还能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则气化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痰浊血瘀内蕴,郁滞关节筋骨,这也是痛风反复发作,病情缠绕的重要因素。
在应对疾病的过程中,中医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针对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体质特点和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准的辨证分析,从而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给出相应的建议。这也是中医的治疗特色。
黄闰月医生小贴士
在抗痛风的过程中,我们应正确看待和使用别嘌醇,让它成为我们的健康守护“天使”,而非潜在的“魔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