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孩子调皮捣蛋坐不住,是太活泼还是多动症?

2018-09-04 来源:微医

开学了,有些家长开始愁了。熊孩子到了学校依然“熊”!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开小差;下课到处捣乱、招惹同学;回家不做作业,管不住……

看着像“永动机”一样一刻不消停的孩子,很多家长忍不住怀疑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那么孩子到底只是太活泼太顽皮,还是真的生了病,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王春霞主任教你认识、鉴别多动症。



学龄儿童多动症患儿在增加


面对自家的宝贝,很多家长都特别容易紧张。孩子胆小内向、不爱说话,则害怕孩子有自闭症;孩子调皮捣蛋、特别好动,又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那么,多动症到底是什么?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行为障碍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缩写为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且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控制力差。

近年来,我国学龄儿童患多动症有增加的趋势,患病率为3%~5%,按这个概率,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中大概就有一两个孩子存在着多动症问题。

其中,男孩对比女孩更容易患有多动症,两者发病比例大概在4:1~9:1之间。同时,男孩会更具冲动和攻击行为,并且容易伴随品行方面的问题。

 


遗传因素是多动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多动症发病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占所有发病因素的80%。父母患多动症,孩子患病风险很高,而且医学上也已经发现了几种可能与多动症相关的易感基因。


神经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皮层发育按照正常的脑发育程序发展,没有异常,但是会比正常发育的儿童落后数年。


社会心理因素:如单亲家庭、父母患有精神或行为问题、父母离异、家庭氛围紧张、童年早期暴露于高水平的铅环境、母亲孕期吸烟酗酒等都与多动症有关。



活泼好动or多动症


对于孩子是正常的活泼、调皮、好动,还是存在着多动症问题,很多家长是迷茫的。往往会有多动症孩子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只是过于活泼外向,反而是有些正常孩子的家长常常怀疑自己孩子有多动症。


那么,怎么区分两者呢?

 

多动症最明显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在这三方面,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都有差异。


注意力方面

多动症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明显短于同龄人,其中“有意”注意明显有缺陷,也就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往往做不到。比如明知上课要认真听,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开小差,老师提问时茫然不知所措,平时做作业也是粗枝大叶,常常出现看错题目、计算错误、填错答案等“低级”错误,常常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相对而言,“无意”注意比较占优势,比如对有趣的电视、画册则可以集中注意力。

虽然智力正常,但由于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普遍不佳,且难以培养特长。

 

正常儿童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厌学也可能不好好听讲,但如果想要听课,是可以认真听课的。对于感兴趣又需要花费精力的事情则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比如下棋、玩游戏、做手工,都可以专心致志,很少分散精力。但多动症儿童即使是感兴趣的事,也没办法长期保持注意力。

正常顽皮好动的孩子学习成绩正常,甚至可能比较优秀,可以培养出特长。



多动方面

多动症儿童的多动是一种幼稚的、无目的的、不分场合、难以控制的过度活动。学龄儿童多表现为上课小动作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总是干扰别人;下课后随意奔跑,大喊大叫,甚至有冒险动作;生活中常常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正常儿童的顽皮好动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为之。在允许的场合相对多动,但在不允许的场合可以自我控制。他们的好动行为往往是“内驱力”所致,比如说对新事物好奇,想要摸索。有些孩子任性、调皮捣蛋,甚至有破坏行为,也是属于行为问题,多是由于养育过程中没有树立好规矩导致,依然是可以控制的。


冲动、人际交往方面

多动症儿童的冲动行为是由于自控能力差,表现出性情急躁、易激动、没有耐性、不遵守规则。与同学不能好好游戏玩耍,总是任意打断别人的对话,随心所欲地捣乱,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冒险斗殴,往往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都存在着问题。

 

正常儿童即使顽皮好动,也可以和同伴正常交往,不会随心所欲地捣乱。有自控能力,不会稍不如意就情绪失控,等待的时候有耐心。偶尔有冲动行为,多是处于兴奋状态中。一般人际关系正常。

 

临床上对多动症诊断有着具体的标准。如果怀疑孩子是多动症,可以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当然,对于多动症的诊断单靠家长的判断是不够的,因为家长对孩子容易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所以还需要综合医生、不同家长、老师的信息。



多动症治疗需要共同参与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一切都还没定性,即使是有多动症,长大后懂事了,也就好了。

那么——


多动症真的能自愈吗?

确实,随着发育,有些多动症儿童的症状会慢慢缓解。但问题是我们很难判断患儿以后是否会自行缓解,而且仅有15%~20%的多动症儿童会随着发育慢慢缓解,70%~85%的多动症儿童长大后症状仍然会持续。


多动症不治有什么影响?

首先,多动症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着恶劣的影响。

学龄前主要表现行为问题、无意识的伤害;学龄期出现行为问题、学业障碍、社交困难、自尊心低下;青少年时期学业障碍、社交困难、自尊心低下、意外伤害、违法犯罪如吸毒;大学阶段有学业失败、就业困难、处理日常工作困难、完成任务困难、自卑、意外事件增加、物质滥用;成年时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路上或工作中意外事件增加、计划或完成任务困难、酗酒、物质滥用。

可以说多动症不同年龄段的危害可能持续终身。

 

其次,多动症常常会伴随其他疾病的出现。比如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发育运动障碍、抽动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症与抑郁症等。



多动症该怎么治?

当孩子被确诊为多动症,家长需要确立正确的认识:多动症是一种障碍,治疗不单单是医院医生的事情,家长、学校也需要参与其中。


多动症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哌甲酯)、非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盐酸托木西汀)、三环类的抗抑郁剂,还有α肾上腺素药物等。家长需要监督孩子服药,保管好药物并做好记录,并密切关注孩子行为。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第一需要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第二需要训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矫正孩子的行为。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予以奖励,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进行合理的批评和惩罚。

 

一般而言,对6岁以下的患儿应以行为矫正为主,对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可酌量给予药物治疗。



专家观点


多动症是个比较容易被误解的疾病。有人觉得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有的人特别好动也是因为教养问题,多动症这一疾病本身就不应存在。的确,多动症的诊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临床上也确实存在着误诊。但它是医学上一种专业的病症,被科学研究所证实。

如果孩子确实有多动症的表现,还是应及时诊断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耽误孩子病情。